香港城市大學 | 員工聚會慶祝兔年
香港城市大學(城大)于2月2日在人力資源處舉辦的慶祝會上,歡迎歲次乙酉(兔年)的到來。教職員們通過直播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香港大學 | 港大醫學院研究顯示三劑或四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仍可有效預防 Omicron 感染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D24H)和免疫與感染研究中心(C2i)成員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與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合作,首次估算新冠疫苗于現實世界針對 Omicron 變異病毒株感染的有效性。通過對 5,310 名捐血者和志愿者進行的血清學普查,研究人員估計三劑復必泰或科興疫苗在接種疫苗后短期內預防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分別為 48% 及 30%。第四劑的有效性比第三針更強。由于防止病毒感染也能防止其傳播,此項研究也是首批證明疫苗可防止 Omicron 傳播的研究之一。然而,在接種后 100 天,疫苗針對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將迅速減弱。此外,研究人員估計,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期間,本港人口逾45%已受到 Omicron 變異病毒株感染。研究結果現已發表于《自然醫學》期刊 (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香港大學 | 港大醫學院與國際學者攜手建立使用血漿 EB 病毒 DNA于鼻咽癌診斷及治療的共識
由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領導,與全球33位國際頂級專家合作,以調研方法研究在新冠疫情導致資源及人手嚴重緊絀的情況下,能否利用血漿EB 病毒 DNA(EBV DNA)來替代常規鼻咽癌的標準檢測方法。若日后發生嚴重災害時,這些國際建議可作為鼻咽癌治療的重要指南。有關共識內容已在世界主要的腫瘤學研究期刊《Lancet Oncology》發表。
香港大學 | “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香港小學生營造無障礙的網上學習環境”研究成果發布會
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學習和教育模式,網上學習更趨普遍和重要,但過往從未有任何系統性的測試工具評估香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面對的挑戰。為了促進融合教育和提高學生的網上學習體驗,香港大學教育學院言語、語言和閱讀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疫情期間進行大型網上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研究,參與者包括254名學生、506名家長和101名教師。研究揭示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小學生,其家長和老師所面對的具體挑戰和困難,并解答如何有效分配教育資源的重要社會議題。該研究由平等機會委員會“平等機會研究項目資助計劃 2020/21”資助。
香港大學 | 港大新冠病毒論文獲《刺針》列200年來里程碑醫學發現協作發展立足大灣區、進一步發揮國際影響力
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于2020年1月24日發表的一篇有關新冠病毒的論文,被權威醫學期刊The Lancet《刺針》(又譯《柳葉刀》)選為該刊發表、醫學史200年來具里程碑意義的論文。由袁國勇教授和陳福和醫生領導的研究團隊,與港大深圳醫院合作,全球首次證實新冠病毒可透過人傳人的方式傳播,為政府控制疫情的公共衛生政策提供關鍵性的科學基礎。
香港大學 | 港大醫學院發現抑癌基因缺失令乳癌治療失效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腫瘤抑制基因 AKTIP缺失后會促進管腔型乳癌的生長,并增加癌細胞對荷爾蒙治療的耐藥性。研究結果現已發表在學術期刊《Cell Reports》。
香港大學 | 原形畢露”:港大化學家研制標簽致病細菌的新工具實時研究惡菌感染宿主的過程 解開致病機制
香港大學(港大)化學系李祥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研發出一種嶄新的化學工具,用以探索細菌控制宿主的過程,從而揭示其致病機制。這項創新的工具對細菌和宿主蛋白在感染過程中的互動過程進行剖析,其創新性非現有方法可堪比擬。有關研究成果已刊登于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化學生物學》(Nature Chemical Biology)。
香港大學 | 港大醫學院揭示功能漸失的T細胞引致免疫治療失效的原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能消滅癌細胞的CD8+ T細胞會被一種稱為I型干擾素抑制,導致免疫治療對付腫瘤失效。是次發現為研究改善免疫治療的臨床療效提供了新方向。
香港城市大學 | 城大“賽馬會計劃IDEA”透過藝術科技加強社會包容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托基金捐出逾一千七百萬港元,協助香港城市大學(城大)進行一項名為“賽馬會計劃IDEA”的三年教育計劃。
香港大學 | 港大醫學院揭示功能漸失的T細胞引致免疫治療失效的原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能消滅癌細胞的CD8+ T細胞會被一種稱為I型干擾素抑制,導致免疫治療對付腫瘤失效。是次發現為研究改善免疫治療的臨床療效提供了新方向。
香港大學 | 傾月慕古 艾拔圖?雷古拉:向阿爾特?范?德?尼爾致敬
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榮幸呈獻“艾拔圖?雷古拉:向阿爾特?范?德?尼爾致敬”展覽。西班牙當代藝術家艾拔圖?雷古拉為名作《皓月河旁徑》(1645–50年)所描繪之暮色而著迷。此作品由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畫家阿爾特?范?德?尼爾(1603–77年)所繪。為了向這位名家致敬,雷古拉繪畫全新畫作,每幅皆展現出這位藝術家對歐洲繪畫傳統所描繪之光線以及對天空的深度研究,從而跨越時空與范?德?尼爾的《皓月河旁徑》對話。
香港大學 |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香港大學 - 渣打慈善基金金融科技學院宣布成立“虛擬資產技術聯盟”以促進虛擬資產的技術發展
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與香港大學 - 渣打香港150周年慈善基金金融科技學院于今日(1月19日)宣布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隱私保護科技與系統研究策略中心達成協議,共同成立虛擬資產技術聯盟(“VATC”)。
香港理工大學 | 理大與JS Global合作,提升卓越研究水平;促進創新技術發展和技術商業化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JS Global Lifestyle Company Limited (JS Global)簽署合作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 | 理大研究發現納米級鐵電新材料,可用于低成本及低能耗的電腦記憶體
存儲器應用需要具有可切換電性能的材料,比如u盤。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領導的研究小組在納米材料中實現了一種廣受歡迎的電行為。預計電子制造商將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為有價值的鐵電特性可以以前所未有的輕松方式大規模復制。
香港理工大學 | 香港理工大學成立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并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舉行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開幕典禮,并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簽署諒解備忘錄。
香港理工大學 | 理大五個項目獲頒研究影響基金,為可持續發展社區提供創新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五個由學者主導的研究項目獲研究資助局授予“研究影響基金”2022/23年度,總資助金額為港幣2,755萬元。理大獲資助的項目數目亦居本地大學之首。
香港理工大學 | 理大將于1月7日舉辦有教研究生課程網上資訊日
香港理工大學致力培養專業人才,提供多元化的高質素研究生課程,
香港理工大學 | 理大與消防處合作研究室內定位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與消防處(下稱“消防處”)簽署諒解備忘錄,就如何利用創新及科技追蹤消防員在室內火警現場的位置進行研究,以進一步加強前線人員的安全。
香港理工大學 | 理大歡迎《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藍圖》的方向及主要策略;帶領香港實現成為國際資訊科技中心的愿景
香港理工大學歡迎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今日公布《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藍圖》。